近日,我院教师王金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David Tai Leong教授团队、南京鼓楼医院李智洋主任、南京邮电大学丁显光教授等合作,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ACS Nano》上发表了题为“Surface Components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”的综述论文,系统解析了细胞外囊泡(EV)表面成分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化应用,为EV研究的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。
文章深入探讨了EV表面蛋白质、脂质与糖萼的协同作用机制。蛋白质作为“分子导航仪”精准引导EV靶向受体细胞,脂质维持膜稳定性并促进细胞融合,糖萼则通过信号传导参与调控细胞间通讯。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EV表面功能化的多维度策略,包括基因工程驱动的内源性修饰、化学物理结合的外源性改造以及两者协同的复合功能化技术,为EV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。值得注意的是,团队创新性探索了机器学习辅助EV生物信息挖掘、化学整合优化性能等新兴方向,并指出其在肿瘤靶向治疗和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潜力。尽管EV技术面临规模化生产、质量控制及长期安全性验证等挑战,本研究为后续科研与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性参考。王金萍长期致力于研究纳米-生物界面领域,此次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合作网络,融合细胞生物学、临床医学与纳米技术等多学科优势,推动EV研究从基础机制向临床应用迈进。成果不仅系统分析了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精准治疗的新路径,也为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提供了关键思路。
学院教师王金萍为论文第一作者。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,是济南大学跨学科科研合作的重要进展,有助于提升我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nano.4c16854
(撰稿:王金萍 编辑:武芳 编审:秦晓春)